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步入婚育年龄,他们的孩子更是“集万千宠爱于一身”了。爸爸、妈妈、爷爷、奶奶、外公、外婆六个大人宠爱一棵“独苗”,而这些孩子由于缺少玩伴,没有表兄妹也没有同龄的小伙伴,因而所有好吃的、好玩的都尽归自己享用。我们对华北地区6个城市的幼儿园进行了抽样调查,以前在小班,二十多个孩子中只有几个人不会自己吃饭,可现在正好颠倒过来,只有几个人会自己吃饭。许多“独苗”生活自理能力差,遇到困难也不会想办法克服,在学习上碰到一点点困难都会克服不了。
幼儿园中的“独苗”群体越来越大,家长的过分溺爱将导致一些孩子交往能力减弱,遇到困难容易退缩,以自我为中心但经常自信心不足,从而造成严重
厌学。
我们来看一下一个溺爱孩子的家庭中孩子的成长轨迹:
一个小孩子上幼儿园了,每天爸爸给他穿好衣服、系好鞋带送到幼儿园,鞋带松了摔个跟头他也不会自己系上;上小学了,小孩子不会擦屁股,在学校他就憋着不上厕所,实在憋不住了就….弄脏了裤子被同学嘲笑他就大哭;升入中学,妈妈定点到学校给他送奶,用奶瓶装的;孩子考上大学一家人开心极了,开学那天,爸爸扛着最重的行李,妈妈身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背包,两人气端吁吁紧跟在手拿一瓶矿泉水走在前头的孩子;大学毕业了,为找个好点的工作爸爸开始求人、托关系,生怕孩子不满意;孩子要结婚了,一套新房花掉了夫妻俩大半辈子的积蓄,还不算必须置齐的家具、电器;孩子也有了自己的孩子,看孙子就成了老两口最大的任务。
这种付出“什么时候算完",上面所说的这个孩子身上发生的事绝对不是杜撰,每天,它在许多家庭中真实地上演着。而父母这样“无私地奉献”,其结果就是孩子的爱再也“逆”不回来。
许多父母都热衷替孩子们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,但实质上父母是在打击孩子的积极性。
并使孩子失去原本属于他们的实践机会,也会使孩子不愿意去学习这些基础的生存技能。这种过分溺爱孩子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。
福州莆田问题青少年学校指出,首先,对孩子来说,他会在心中感到妈妈会理所当然帮他做所有的事情,为他服务。而某一天妈妈不再这样照顾他,他便会有沉重的失落感。其次,对父母而言她自认为的无私行为实际是自私的。因为她忽略了孩子本身成长发展的需要。倘若等孩子长大之后上了学,妈妈还是一如既往,还是不断地替他做事情,孩子这也不会做,那也不愿学,长期厌学的结果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无能的人。